《纲要》学习与现代大学团队建设的思考
王怡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了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基本职能,强调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和特色化办学方向。立足于学科与专业的交叉融合,加强教学、科研学习型团队建设以及相关研究,对于实现高等学校教育功能,促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和高等学校的特色办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目标和重要任务等。就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而言,《纲要》强调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并需要特别重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在教育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需要着力打造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进而有力地促进高校社会功能的全面实现。
一、基于现代大学职能的团队建设
《纲要》明确提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事实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三项基本职能,也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中心任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根本在于大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科学研究的水平取决于高素质的科研团队建设,而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也离不开高素质的大学教师队伍建设。
《纲要》明确提出要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取决于高质量的师资规格。大学教师的发展是双专业的发展,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的兼顾是未来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纲要》强调要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由此可见,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和科学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迫切需要我们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建设,能够实现组织创新,发挥团队建设的整体优势,推动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改革与创新,进而增强大学的社会服务能力,以团队建设推进产学研用结合,为社会成员提供一系列的社会服务。
二、凸现办学特色的大学团队建设
《纲要》明确提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对于高等教育而言,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就需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并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才培养的层次水平与规格质量,在于科学研究的层次水平与规格质量,在于其社会服务的类型、水平与质量。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生长点是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的根本则在于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与结构水平。当前的大学教育迫切要求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改革与创新,迫切地要求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学科与专业融合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这内在要求我们实现教师队伍的优化组合,形成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合力,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并持续加强促进高校教学团队、科研团队甚至是创业团队的队伍建设,这关系到高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和优势特色。
构建学习型团队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标志之—,如何组建好教学、科研团队也是当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2007年初教育部、财政部就已经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师团队建设越来越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组建教师团队成为高校科技创新、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形式。关于学习型科研或教学团队的建设,当前世界各国的教育专家、学者及教师对此有不少真知灼见,部分兄弟学校也取得了很好的经验成果,但如何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教师打造成学习型教学或科研团队,并形成一套具有推广价值的团队建设制度、方法和途径,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