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版首页 | 教学管理 | 课程大纲 | 正文
《普通心理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2023年04月10日 10:44 点击: /次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主要教材(指导书)及参考用书

(一)选用教材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4版。

(二)参考书目

1.《普通心理学》,叶奕乾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版。

2.《心理学与生活》,理查德﹒格里格 菲利普﹒津巴多著,王垒 王甦等译(第16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

3.《现代心理学》,张春兴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4.《普通心理学》,张积家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

(三)在线资源

北京大学精品课网,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0819/128841044.shtm

壹课堂,普通心理学(南开大学)

http://www.1ketang.com/course/569.html

(四)学术期刊

1.心理学报

2.心理科学

3.应用心理学

4.心理发展与教育

、课程简介

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心理的最一般规律的学科。包括心理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基本原理。它既概括各个心理学分支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又是各个分支心理学的一般知识和理论基础。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心理学的系统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心理学理论的理解力与分析评判能力;并使学生熟悉并能够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为后续掌握其它心理学专业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课程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能从多维视角认识心理学科的内涵本质,认同心理学专业,形成从事心理学教学和研究的坚定信念,并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有效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实践。【毕业要求6 学会反思6.1】

课程目标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掌握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形成的机制和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学原理科学解释心理现象。【毕业要求3 学科素养3.1

课程目标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范式,并具有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要求4 教育能力4.1

课程目标4: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贯彻素质教育思想,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水平等【毕业要求1 师德规范1.2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

五、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六、教学安排

第一章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方法以及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深刻领会心理的实质,明确学习心理学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1.重点:心理现象的科学理解;心理学科具体研究方法;

2.难点:心理学各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及研究领域。

【课程内容】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4.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授法帮助学生梳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历史发展规律等内容,建构学生对心理学一般知识的理论框架,为后续深层次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2.讨论法;针对典型心理现象案例进行讨论,如印度狼孩、中国东北猪孩等案例的讨论,帮助学生认识心理的实质内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心理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复习思考】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2.辩证唯物主义对于心理实质的看法是什么?

3.心理学研究的任务是什么?学科性质是什么?

4.什么是观察法?它有哪些优缺点?

5.什么是实验法?它有哪些优缺点?

6.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有哪些?他们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神经元和神经系统的基本构造和功能;了解神经信号的传导过程;了解脑功能的各种学说;解内分泌腺和神经-体液调节对心理现象的影响。

【重点、难点】

1.重点: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2.难点:神经冲动的传导的机制、神经冲动化学传导的机制;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

【课程内容】

1.脑的进化;

2.神经元;

3.神经系统;

4.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5.内分泌腺和神经-体液调节。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授法帮助学生认识脑的进化阶段、神经元和神经系统的结构特征,以及脑功能的各种学说等内容,建构学生对神经心理学一般知识的理论框架,了解心理现象产生的生理机制及其生理基础;

2.演示实验法,通过演示大脑的模型实验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大脑、神经元和神经系统的结构特征、构成要素以及生理机制产生心理现象的基本原理,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复习思考】

1.神经系统进化过程中经历哪些阶段?每阶段的神经系统有何特点?

2.什么叫神经元?它的基本作用是什么?主要由哪几部分构成?

3.试解释神经冲传导的两种重要方式。

4.请说明中枢神经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5.试解释布鲁德曼的皮层分区。

6.什么是机能系统说?

第三章  感觉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感觉的定义、生理机制、意义、测量以及视觉、听觉等几种重要的感觉,了解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及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重点、难点】

1.重点:感觉的概念、感觉的编码;视觉及听觉的基本现象;

2.难点:刺激强度和感觉强度的关系;视觉和听觉的生理机制。

【课程内容】

1.感觉的一般概念;

2.视觉;

3.听觉;

4.其他感觉。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授帮助学生掌握感觉的本质内涵,刺激强度和感觉强度的关系,系统讲授常见的感觉现象,如视觉、听觉、皮肤觉等感觉发生的规律,及各种感觉现象产生的生理机制;

2.演示实验法,通过视觉、听觉的演示实验帮助学生深入认识感觉现象的本质,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外界刺激强度和引起感觉强度之间的关系;

3.讨论法,针对典型的视觉、听觉、联觉等现象案例进行讨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各种感觉现象的理解和应用,学会运用韦伯、费希纳、幂定律科学解释常见的感觉现象。

【复习思考】

1.什么是感觉?它对我们人类有什么意义?

2.感觉的生理机制是什么?

3.感觉分为哪些种类?

4.什么事绝对感受性及绝对感觉阈限,它们间的关系怎样?

5.什么是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这两种规律适合何种程度的刺激?

6.视觉是怎样形成的?简述基本视觉现象。

7.听觉的适宜刺激是什么?

8.举例说明联觉现象。

第四章  知觉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觉的定义、活动过程、基本特征以及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

【重点、难点】

1.重点:知觉的概念、知觉中两种加工;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关系、知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知觉恒常性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图形的组织原则及产生距离知觉的线索等;

2.难点:知觉的生理机制;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的线索。

【课程内容】

1.知觉的一般概念;

2.知觉的特性;

3.空间知觉;

4.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

5.错觉。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授帮助学生掌握知觉的本质内涵,知觉的特性系统讲授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错觉的发生的规律,及各种知觉现象产生的生理机制;

2.演示实验法,通过错觉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体验错觉的真实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错觉产生的原因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错觉现象

3.讨论法;针对典型的空间、时间及运动知觉的案例进行讨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各种知觉现象的理解和应用,正确把握感觉和知觉的共同点与差异点。

【复习思考】

1.什么是知觉?与感觉的异同?知觉的生理机制是什么?

2.知觉有哪些特性?

3.什么是知觉的选择性?影响因素有哪些?

4.什么是知觉的整体性?有哪些实际意义?

5.什么事知觉的理解性?影响因素有哪些?

6.什么恒常性?它包括哪些种类?

7.空间知觉包括哪些内容?

8.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9.什么叫似动知觉?

10.什么叫错觉?

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区分意识与无意识的概念;了解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理解注意的概念和生理机制;理解注意的认知理论。

【重点、难点】

1.重点:意识与无意识的概念;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注意的概念、注意的几种形式;

2.难点:注意的认知理论。

【课程内容】

1.意识的一般问题;

2.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3.注意的一般概述;

4.注意的生理机制及认知理论。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授帮助学生掌握意识和注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意识的三种状态水平及意识进化的一般规律;各种注意的学说,影响注意的各种因素,注意的生理机制等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分析自己的注意特征,并掌握在一定情境下保持有意注意的方法,提高学习的效果。

【复习思考】

1.什么是意识?意识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2.如何理解意识的三个水平。

3.睡眠分为哪几个阶段?

4.注意的概念是什么?

5.注意有哪些分类?

6.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有哪些?

7.保持有意注意的方法有哪些?

8.分析自己的注意特征。

9.简述注意的几种主要理论。

10.简述注意的生理机制?

第六章  记忆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记忆的定义、种类、生理机制和记忆过程、记忆系统;分析遗忘现象及规律;提高记忆力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记忆的概念、结构和加工过程;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感觉记忆、短时记忆的概念、编码方式及遗忘特点;

2.难点:长时记忆的概念、编码方式、遗忘规律和提取的特点;内隐记忆的概念及其与外显记忆的关系。

【课程内容】

1.记忆的一般概念;

2.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3.感觉记忆;

4.短时记忆;

5.长时记忆;

6.内隐记忆。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授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记忆的定义、种类、生理机制、记忆过程、记忆三级系统;分析遗忘现象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2.演示实验法,呈现瞬时记忆、短时记忆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体验记忆信息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和主要特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遗忘的原因及提高记忆的效果

3.讨论法,确定日常学习中典型的识字材料,在5分钟之内让学生进行识字并复述,考察学生的对识字材料的识字效果,进一步讨论并总结不同记忆类型的发展规律;讨论并理解内隐记忆的概念及其与外显记忆的关系。

【复习思考】

1.什么是记忆?

2.记忆有哪些种类?

3.记忆包括那些主要过程?

4.记忆的三级系统指什么?

5.复述的意义是什么?

6.请谈谈储存信息的方法有哪些?如何组织有效的复习?

7.什么叫再认和回忆,二者关系是什么?

8.影响遗忘的因素有哪些?

9.什么是遗忘?遗忘的规律是什么?

10.什么是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第七章  思维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思维的定义、重要特征和思维的种类;思维与语言等的关系;概念的定义、种类和形成;表象、想象与思维的关系;问题解决的过程、策略及其影响因素;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与影响因素。
【重点、难点】

1.重点:思维的概念和特征;表象与想象的概念、表象的特征及想象的综合过程;概念形成的策略和途径,推理的概念和有关推理的理论;问题解决的含义、策略及其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2.难点:表象和思维的脑机制;人工概念形成的途径、策略及问题解决的策略。

【课程内容】

1.思维的一般概念;

2.表象与想象;

3.表象与思维的脑机制;

4.概念与推理;

5.问题解决。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授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思维的定义、特征;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准确把握概念的定义、种类和形成;表象、想象与思维的关系;问题解决的过程、策略及其影响因素;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影响因素
2.讨论法,呈现典型的问题解决材料,让学生运用思维的过程分析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问题解决的心理表征、使用的策略以及如何改进策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思考】

1.什么是表象?它有什么特点?

2.表象的种类有哪些?

3.什么是想象?它有哪些特点?

4.什么是再造想象?形成条件是什么?

5.什么是创造想象?形成条件是什么?

6.想象的功能有哪些?

7.什么是思维?如何理解思维的三个特征?

8.根据思维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将思维分为哪几类?各有何特点?

9.什么是概念?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10.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11.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有哪些?

第八章  语言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语言和言语的定义、种类、生理机制,了解最典型的言语发展理论。大脑两半球的一侧化优势与语言活动的关系;掌握语言的理解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重点、难点】

1.重点:语言的概念、语言的结构、语言的表征和加工过程;语言的理解的概念及其影响字词、句子、课文理解的因素;语言的表征和加工过程;

2.难点:语言的生理机制;语言理解的主要影响因素。

【课程内容】

1.语言的一般概念;

2.语言的生理机制;

3.语言的理解;

4.语言的产生。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授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语言和言语的定义、种类、生理机制,乔姆斯基的言语发展理论;大脑两半球的一侧化优势与语言活动的关系;理解语言的理解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2.讨论法,呈现不同的语言文字材料,通过分组讨论并总结影响语言理解的主要因素,明确言语活动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主要特征。

【复习思考】

1.简述语言的概念及特征。

2.语言有哪些功能?

3.语言分为哪些种类?

4.语言获得的理论主要有哪些?

5.试述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6.语言的中枢机制有哪些?损伤这些大脑皮层区域将引起何种形成的失语症?

7.什么是语言理解?影响因素有哪些?

第九章  动机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动机的基本性质和分类;动机的基本理论;理解动机与意志行动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1.重点:动机的概念和意志行动的冲突与挫折;动机与需要的关系;

2.难点:动机的理论。

【课程内容】

1.动机的概念;

2.动机的理论;

3.动机的种类;

4.意志行动。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动机的基本性质和分类;动机的基本理论;理解动机与意志行动之间的关系

2.讨论法,列举生活中典型的人类行为,分析其背后的动机与动机背后的原因;进一步理解行为、动机、需要之间的关系;在生活中如何运用“耶克斯-多德森”法则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

【复习思考】

1.需要有哪些种类?

2.简要说明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

3.动机有哪些功能?

4.兴趣的品质有哪些?

第十章  情绪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情绪和情感的定义、特征、生理机制、作用、分类,理解情绪的理论,了解最典型的情绪状态和人类较高级的社会性情感。

【重点、难点】

1.重点:情绪与脑的关系问题;情绪的调节与心理健康;

2.难点:情绪的机制;情绪调节的方法。

【课程内容】

1.情绪概述;

2.情绪与脑;

3.表情;

4.情绪的理论;

5.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授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情绪和情感的定义、特征、生理机制,以及理解情绪的理论,人类较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发展的规律;

2.讨论法,呈现演员在一定情景状态下的情绪表现即表情,分析表情传达的内在信息和意义,进而理解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复习思考】

1.什么是情绪、情感?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情绪、情感与认知有什么关系?

3.情绪、情感有哪些功能?

4.情绪、情感的两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5.情绪状态分为哪几种?情感分为哪些中类?

6.情绪的理论有哪些?

7.试评述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学说,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第十一章  能力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能力的实质;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理解智力的理论;了解能力测量的方法和手段;制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以及能力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重点、难点】

1.重点: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智力三元论;

2.难点:离差智商的概念;智力测验的标准化过程。

【课程内容】

1.能力的概念;

2.能力的种类和结构;

3.能力的测量;

4.能力发展与个体差异。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授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能力的实质;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理解智力的理论;了解能力测量的方法和手段;制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以及能力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2.案例分析法,列举人才早熟和大器晚成的典型案例,分析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明确影响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施测能力量表测验自己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以及能力水平如何;

3.讨论法,呈现日常生活中高知识水平和低能力素质的个体,分组讨论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关系,深刻领会知识学习在提升能力方面的重要性。

【复习思考】

1.什么是能力?与知识、技能有何关系?

2.举例说明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3.能力的个别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

4.常用的能力测量量表有哪些?

七、课程考核内容及考核方式 

、课程评价

(一)评定方式

1.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办法。过程性考核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40%,包括到课情况、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成绩等;结果性考核采用闭卷考试形式,占本课程总成绩的60%。

2.总成绩评定

采用百分制成绩评定,过程性考核(40%)+结果性考核(60%)=期末总成绩。

3.过程性考核(平时考核)方式及比例:

1)课堂表现(20%):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真听讲情况、积极回应情况、主动思考情况、按时到课情况等对学生进行评价。

2)小组讨论(30%):通过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准备、参与、发言等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

3)作业质量(50%):通过学生完成作业的态度、完成度、完整性、思维深度等对学生进行评价。

4.结果性考核(期末考核)成绩评定

1)考核范围: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各章节所占分值与其学时占总学时比例相当。

2)考核方式:笔试,闭卷。

3)考核要求:在期末考核的命题、阅卷、评分、成绩登记、试卷分析等环节均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将所讲解的重难点按照一定比例以适当的形式合理分配,一般由选择题(10%-15%)、填空题(10-15%)、简答题(15%-20%)、论述题(15%-20%)、应用题(20%-30%)等题型组成。客观性试题比例控制在30%以内,试题结构合理,知识点覆盖全面,难易度适中,既考察相关基础性知识也考察实际运用的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试题形式,考察学生的综合水平。

(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依据

1.课堂表现评价标准(合格标准为目标达成度)

 

2.小组讨论评价标准(合格标准为目标达成度)

3.作业质量评价标准(合格标准为目标达成度)

4.终结性评价标准(合格标准为目标达成度)

、其它说明

1.制定依据:依据2021版心理学专业培养方案制定。

2.执行对象:从2021级学生开始执行。

3.系(部、教研室):心理学系

4.制(修)订:教育科学学院

5.执笔人:朱金卫教授      参与人:张婉莉副教授)、张琦讲师

6.审订人:教育科学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 

 

2021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