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版首页 | 教学管理 | 课程大纲 | 正文
《教育统计与测量》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2023年04月10日 10:12 点击: /次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主要教材(指导书)及参考用书

(一)选用教材

《教育统计学》(第五版),王孝玲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月第5版。

(二)参考书目

1.《教育统计与测量导论》(第二版),刘新平、张运良著,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2.《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第四版),张厚粲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心理测量学》(第2版),戴海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0月第2版。

(三)在线资源

1.师院在线课程,教育统计与测量(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网址:https://snie.yuketang.cn/pro/portal/resourcedetail/2885524

2.慕课,教育统计与SPSS应用(杭州师范大学).

网址: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ZJNU-1206590811?from=searchPage

(四)学术期刊

1.《统计研究》,CSSC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主办单位:中国统计学会;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

2.《教育研究》,CSSC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主办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3.《基础教育》,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核心期刊,主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培养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育统计与测量分析方法,以便独立的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处理数据、直至科学决策的能力。通过学习该门课程,使学生掌握正确收集、整理试验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掌握数据资料的基本统计分析方法;培养学生掌握统计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常用方法;培养学生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形成和发展;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树立科学的教育测量与评价理念,初步具备开展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能力。

课程目标1:掌握正确收集、整理数据资料的基本方法,掌握统计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常用方法,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一般原理与方法,并能对现实教育问题进行分析、诊断及改进。【毕业要求4 教育能力 4.3

课程目标2:培养学生发现现实的教育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科研能力,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能够正确地选择、运用统计方法,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毕业要求7 学会反思 7.3

课程目标3:能通过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行自我诊断和评价,通过教育统计与测量的原理与方法分析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能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具备一定的反思意识和批判意识。【毕业要求7 学会反思7.2】

课程目标4:能够在团队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合作调查能力、分析论证能力,掌握基本的沟通合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毕业要求8 沟通合作8.2】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

 

五、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六、教学安排

第一 教育统计概述

【教学目标】

认识统计方法在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从而理解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意义;认识学习和运用心理与教育统计学要注意的问题;了解统计学及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过及该学科的发展趋势;理解随机变量、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次数、频数、概率以及统计量、参数等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术语等。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随机变量、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次数、频数、概率以及统计量、参数等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术语等

2.难点:认识统计方法在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从而理解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意义

【课程内容】

1.教育统计学的概念;

2.学习教育统计学的意义;

3.总体把握教育统计学的内容。

【教学方法】

1.通过讲授法,使学生了解数理统计学与应用统计学的概念,理解教育统计学;

2.通过案例分析法,认识统计方法在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从而理解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意义;

3.通过案例分析法,使学生理解随机变量、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次数、频数、概率以及统计量、参数等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术语等。

【复习思考】

1.什么是教育统计学?它的研究任务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学习教育统计学有什么重要意义?

第二 数据的初步整理

【教学目标】

了解数据的种类及数据资料的初步整理;掌握统计表与统计图的制作。

【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数据的种类

掌握统计图、统计表的制作

2.难点:数据的种类,统计图、统计表的制作

【课程内容】

1.数据资料的初步整理;

2.数据的来源与种类;

3.统计图;

4.统计表。

【教学方法】

1.通过讲授法与案例分析法,使学生了解数据的种类;

2.通过讲授法与任务驱动法,使学生掌握统计表与统计图的制作;

【复习思考】

1.举例说明数据的类型。

2.根据实例,制作统计表、统计图。

第三 集中量数

【教学目标】

理解集中量数的概念,掌握算数平均数、中位数、中数、加权平均数、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特点及适用条件。

【重点、难点】

1.重点:集中量数的概念

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性质及应用

       几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性质及应用

2.难点: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性质及应用

【课程内容】

1.算术平均数;

2.中数、中位数;

3.几何平均数等;

4.其他集中量数。

【教学方法】

1.通过讲授法与案例分析法,使学生理解算术平均数、中数、中位数的计算方法、性质及应用;

2.通过讲授法与案例分析法,使学生理解几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性质及应用。

【复习思考】

1.算数平均数的性质和优缺点?

2.列举几种常用的集中量数,并分析他们的特点及优缺点。

第四 差异量数

【教学目标】

理解差异量数的概念,掌握全距、四分位距、百分位距、平均差、方差、标准差、相对差异量等差异量数的计算方法、特点及适用条件。

【重点、难点】

1.重点: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方法及特点

差异系数的的计算方法及特点

2.难点: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方法及特点

【课程内容】

1.全距、四分位距、百分位距;

2.平均差、方差与标准差;

3.相对差异量数。

【教学方法】

1.通过讲授法与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掌握点估计、区间估计的方法;

2.通过讲授法与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掌握假设检验的方法。

【复习思考】

1.什么是点估计?什么是区间估计?

2.什么是假设检验?假设检验的方法及过程是什么?

第五 相关分析

【教学目标】

理解相关概念、相关系数;掌握散点图的制作;掌握积差相关等级相关、质量相关等计算方法、适用条件及应用。

【重点、难点】

1.重点:相关系数的性质

积差相关

等级相关

2.难点:积差相关计算方法、适用条件及应用。

【课程内容】

1.相关、相关系数与散点图

2.积差相关

3.等级相关

4.质量相关。

【教学方法】

1.通过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阐明相关、相关系数等内容,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

2.通过讲授法与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掌握积差相关等级相关、质量相关等计算方法、适用条件及应用。

【复习思考】

1.什么是相关?

2.相关系数的特点。

3.阐述积差相关等级相关、质量相关等计算方法及适用条件。

第六 概率及概率分布

【教学目标】

掌握概率的一般概念,掌握二项分布的特点,掌握正态分布的特点及应用;掌握标准Z分数和其他标准分数的计算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正态分布

正态分布的应用

标准Z分数和其他标准分数的计算方法

2.难点:正态分布的应用。

【课程内容】

1.概率的一般概念;

2.二项分布;

3.正态分布。

【教学方法】

1.通过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使学生了解概率的一般概念;

2.通过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任务驱动法,使学生掌握二项分布;

3.通过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任务驱动法,使学生掌握正态分布的特点;

4.通过讲授法与案例分析法,使学生理解原始分数和导出分数的不同。掌握标准Z分数和其他标准分数的计算方法。

【复习思考】

1.二项分布的平均数与标准差。

2.什么是正态分布?什么是t分布?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3.如何计算标准分数。

第七 推断统计

【教学目标】

理解点估计、区间估计及标准误的概念,了解判断估计量优劣的标准;理解置信区间、置信水平的概念及区间估计的基本原理;理解总体平均数估计的意义,掌握平均数估计的一般步骤,及有关情况下的对总体平均数的估计方法;理解标准差及方差区间估计的意义、步骤及几种不同情况下方差、标准差估计的方法;理解假设与假设检验、两类错误、单侧与双侧检验等概念,掌握假设检验的一般方法;深刻理解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的意义,掌握并能综合运用该检验方法于总体正态和非正态大样本下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理解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掌握两总体正态分布时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方法,及两总体非正态时检验方法;了解方差的差异检验方法,理解其与平均数差异检验的异同;

【重点、难点】

1.重点:参数估计的方法

假设检验

2.难点:假设检验

【课程内容】

1.参数估计;

2.假设检验。

【教学方法】

1.通过讲授法与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掌握点估计、区间估计的方法;

2.通过讲授法与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掌握假设检验的方法。

【复习思考】

1.什么是点估计?什么是区间估计?

2.什么是假设检验?假设检验的方法及过程是什么?

第八 测验的质量分析

【教学目标】

理解效度与信度的关系,掌握不同类型效度方法,理解提高测验效度的途径;掌握测验项目难度的计算方法,理解难度对测验的重要性,掌握难度的转换方法;掌握测验项目区分度的计算方法,理解区分度与测验的影响。

【重点、难点】

1.重点:测验的信度

测验的效度

测验的难度

测验的区分度

2.难点:测验的信度

测验的效度

【课程内容】

1.测验的信度;

2.测验的效度;

3.测验的难度;

4.测验的区分度。

【教学方法】

1.通过讲授法与案例分析法,使学生了解信度、效度、难度及区分度的概念;

2.通过讲授法与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掌握信度、效度、难度及区分度的计算方法。

【复习思考】

1.什么是信度、效度、难度及区分度?

2.信度、效度、难度及区分度计算方法。

第九 考试设计与试题编制

【教学目标】

理解标准化考试和传统考试的区别,理解标准化考试的主要环节;了解考试目标的分类,掌握考试大纲的制定及相关要素,理解试题设计的具体内容;掌握试题的基本类型,理解各类试题的优缺点,了解试题的编拟要领;识记题库的定义,理解如何建立题库。

【重点、难点】

1.重点:考试的设计

试题的类型与编制

2.难点:试题的编制

【课程内容】

1.考试的标准化;

2.考试的设计;

3.试题的类型与编制。

【教学方法】

1.通过讲授法与案例分析法,使学生理解标准化考试和传统考试的区别,理解标准化考试的主要环节;

2.通过讲授法与案例分析法,使学生了解考试目标的分类,掌握考试大纲的制定及相关要素,理解试题设计的具体内容;

3.通过讲授法与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掌握试题的基本类型,理解各类试题的优缺点,了解试题的编拟要领;

4.通过讲授法与案例分析法,使学生理解如何建立题库。

【复习思考】

1.标准化考试和传统考试的区别?

2.试题设计的具体内容。

3.试题的类型,如何编制试题?

七、课程考核内容及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及占比(%)

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1

1.掌握正确收集、整理数据资料的基本方法(10%)

2.掌握统计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常用方法(20%)

3.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一般原理与方法,并能对现实教育问题进行分析、诊断及改进(10%)

课堂表现(10%)

课后作业(10%)

课堂提问(5%)

期末考试(20%)

课程目标2

1.发现现实的教育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0%)

2.在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能够正确地选择、运用统计方法,指导教育教学工作(10%)

课后作业(10%)

课堂提问(5%)

期末考试(20%)

课程目标3

1.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行自我诊断和评价(10%)

2.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能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具备一定的反思意识和批判意识(10%)

小组讨论(5%)

期末考试(10%)

课程目标4

1.能够在团队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合作调查能力、分析论证能力(10%)

2.掌握基本的沟通合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10%)

小组讨论(5%)

、课程评价

(一)评定方式

1.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方式分为过程性考核(平时考核)和结果性考核(期末考核)。其中,平时考核内容包括课堂学习积极性(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中的表现、项目式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课堂提问等多种方式;期末考核采取卷面考试方式。

2.总成绩评定

总成绩=过程性考核(平时考核)成绩×50%+结果性考核(期末考核)成绩×50%

3.过程性考核(平时考核)方式及比例:

1)课堂表现(20%):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真听讲情况、积极回应情况、主动思考情况等对学生进行评价。

2)小组讨论(20%):通过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准备、参与、发言等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

3)课后作业(40%):通过学生在平时作业中的态度、完成度、完整性、思维深度等对学生进行评价。

4)课堂提问(20%):通过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态度、完整性、思维深刻性等对学生进行评价。

4.结果性考核(期末考核)成绩评定

1)考核范围:题目原则上覆盖教学大纲90%以上内容,各章节所占分值与其学时占总学时比例相当。

2)考核方式:闭卷笔试。

3)考核要求:掌握正确收集、整理试验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掌握数据资料的基本统计分析方法;培养学生掌握统计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常用方法;培养学生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形成和发展;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树立科学的教育测量与评价理念,初步具备开展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依据

课程目标1:掌握正确收集、整理数据资料的基本方法,掌握统计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常用方法,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一般原理与方法,并能对现实教育问题进行分析、诊断及改进。【毕业要求4 教育能力 4.3

课程目标2:培养学生发现现实的教育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科研能力,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能够正确地选择、运用统计方法,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毕业要求7 学会反思 7.3

课程目标3:能通过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行自我诊断和评价,通过教育统计与测量的原理与方法分析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能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具备一定的反思意识和批判意识。【毕业要求7 学会反思7.2】

课程目标4:能够在团队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合作调查能力、分析论证能力,掌握基本的沟通合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毕业要求8 沟通合作8.2】

1.课堂表现评价标准(合格标准为目标达成度)

课程目标

评价标准

优秀

0.90-1.00

良好

0.80-0.89

中等

0.70-0.79

及格

0.60-0.69

不及格

0-0.59

课程目标1

【毕业要求4

教育能力 4.3】

听课认真,积极回应,认真做笔记,笔记中能反映自己的理解,对教育统计与测量知识有很好的认识;

课堂互动中能表现出对教育统计与测量知识的兴趣,开始初步建立教育统计与测量知识正确的理解。

听课较认真,有回应,能基本认真的做笔记,对教育统计与测量知识表现出正确的观点。

听课基本集中,有笔记,有时能反映出一些关于教育统计与测量知识等方面的正确观点。

基本能听课,无错误观点。

听课态度不佳甚至出现影响课堂的行为,在教育统计与测量知识上态度模糊或不正确。

2.课堂提问评价标准(合格标准为目标达成度)

课程目标

评价标准

优秀

0.90-1.00

良好

0.80-0.89

中等

0.70-0.79

及格

0.60-0.69

不及格

0-0.59

课程目标1

【毕业要求4

教育能力4.3】

对教育统计与测量知识有明确的认识,观点正确、陈述清晰流畅、知识点明确,并能在回答中反映对教育统计与测量知识的深刻理解。

对教育统计与测量知识有较明确的认识,观点正确、陈述基本清晰、有知识点的体现。

对教育统计与测量知识有较明确的认识,观点正确、基本能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意思。

对教育统计与测量知识有基本的认识,无错误观点。

对教育统计与测量知识基本没有认识,没有或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

课程目标2

【毕业要求7

学会反思 7.3

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发现现实的教育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科研能力,在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能够熟练正确地选择、运用统计方法,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学生能够具备发现现实的教育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科研能力,在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能够正确地选择、运用统计方法,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发现现实的教育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科研能力,在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基本能够正确地选择、运用统计方法,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学生能够在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基本能够正确地选择、运用统计方法,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学生不能够在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基本能够正确地选择、运用统计方法,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3.小组讨论评价标准(合格标准为目标达成度)

课程目标

评价标准

优秀

0.90-1.00

良好

0.80-0.89

中等

0.70-0.79

及格

0.60-0.69

不及格

0-0.59

课程目标3

【毕业要求7 学会反思 7.2】

1.参与讨论积极性高;是小组讨论中的核心人物;代表小组做较好的汇报。

2.独立思考,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观点正确。

3.思维清晰,能够根据所学知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1.参与讨论积极性较高;成为小组讨论中的主要组员;

2.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观点正确。

3.思维清晰,表达中能反映所学知识

1.能参与到小组讨论中。

2.在小组中能表达一些自己的想法,观点基本正确。

1.很少参与讨论,有时会有一些支持小组讨论的行为,无错误的态度或观点。

 

 

1.不参与讨论。

2.与小组组员基本无互动。

3.不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观点错误。

 

课程目标4

【毕业要求8

学会反思 8.2】

1.参与讨论积极性高;是小组讨论中的核心人物;代表小组做较好的汇报。

2.独立思考,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观点正确。

3.思维清晰,能够根据所学知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1.参与讨论积极性较高;成为小组讨论中的主要组员;

2.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观点正确。

3.思维清晰,表达中能反映所学知识

1.能参与到小组讨论中。

2.在小组中能表达一些自己的想法,观点基本正确。

1.很少参与讨论,有时会有一些支持小组讨论的行为,无错误的态度或观点。

 

 

1.不参与讨论。

2.与小组组员基本无互动。

3.不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观点错误。

 

4.课后作业评价标准(合格标准为目标达成度)

课程目标

评价标准

优秀

0.90-1.00

良好

0.80-0.89

中等

0.70-0.79

及格

0.60-0.69

不及格

0-0.59

课程目标1

【毕业要求4

教育能力4.3】

1.按时完成、提交作业,作业整洁,字迹端正陈述清晰

2.作业中能很好地反映所掌握的知识点和方法。

3.作业中能结合实际进行一些主动的、创造性的思考。

1.按时完成、提交作业,作业整洁、字迹端正,陈述较清晰。

2.作业中能较好地反映所学的知识点。

 

1.按时完成、提交作业,作业较整洁、端正,陈述基本清楚。

2.作业中能反映一些知识点。

1.按时完成、提交作业。

2.作业和所学知识点有一些关系。

1.不能按时完成作业。

2.作业与知识点没有关系。

3.观点错误。

课程目标2

【毕业要求7

学会反思 7.3

1.按时完成、提交作业,作业整洁,字迹端正,陈述清晰

2.作业中能很好地反映所掌握的知识点和方法。

3.作业中能结合实际进行一些主动的、创造性的思考。

1.按时完成、提交作业,作业整洁、字迹端正,陈述较清晰。

2.作业中能较好地反映所学的知识点。

 

1.按时完成、提交作业,作业较整洁、端正,陈述基本清楚。

2.作业中能反映一些知识点。

1.按时完成、提交作业。

2.作业和所学知识点有一些关系。

1.不能按时完成作业。

2.作业与知识点没有关系。

3.观点错误。

2.终结性评价标准(合格标准为目标达成度)

课程目标

评价标准

优秀

0.90-1.00

良好

0.80-0.89

中等

0.70-0.79

及格

0.60-0.69

不及格

0-0.59

课程目标1

【毕业要求4

教育能力4.3】

1.能够熟练掌握正确收集、整理数据资料的基本方法;

2.能够熟练掌握统计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常用方法;

3.能够熟练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一般原理与方法,并能对现实教育问题进行分析、诊断及改进。

1.能够较为熟练掌握正确收集、整理数据资料的基本方法;

2.能够较为熟练掌握统计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常用方法;

3.能够较为熟练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一般原理与方法,并能对现实教育问题进行分析、诊断及改进。

1.能够基本掌握正确收集、整理数据资料的基本方法;

2.能够基本掌握统计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常用方法;

3.能够基本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一般原理与方法,并能对现实教育问题进行分析、诊断及改进。

1.能够掌握正确收集、整理数据资料的基本方法;

2.能够掌握统计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常用方法;

1.能够掌握正确收集、整理数据资料的基本方法;

2.不能够掌握统计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常用方法;

 

课程目标2

【毕业要求7

学会反思 7.3

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发现现实的教育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科研能力,在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能够熟练正确地选择、运用统计方法,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学生能够具备发现现实的教育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科研能力,在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能够正确地选择、运用统计方法,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发现现实的教育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科研能力,在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基本能够正确地选择、运用统计方法,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学生能够在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基本能够正确地选择、运用统计方法,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学生不能够在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基本能够正确地选择、运用统计方法,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课程目标3

【毕业要求7 学会反思 7.2】

能熟练地将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行自我诊断和评价,通过教育统计与测量的原理与方法分析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能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具备较好的反思意识和批判意识。

能将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行自我诊断和评价,通过教育统计与测量的原理与方法分析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能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具备一定的反思意识和批判意识。

能将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行自我诊断和评价,通过教育统计与测量的原理与方法分析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能不断反思、不断改进。

基本能将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行自我诊断和评价,通过教育统计与测量的原理与方法分析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能不断反思、不断改进。

不能将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行自我诊断和评价,通过教育统计与测量的原理与方法分析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能不断反思、不断改进。

、其它说明

1.制定依据:依据2021版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制定。

2.执行对象:从2021级学生开始执行。

3.系(部、教研室):教育学

4.制(修)订:教育科学学院

5.执笔人:高洁副教授      参与人:吕银芳教授

6.审订人:教育科学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

2021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