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版首页 | 教学管理 | 课程大纲 | 正文
《德育原理》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2023年04月10日 09:54 点击: /次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主要教材(指导书)及参考用书

(一)选用教材  

《小学德育原理与实践》,潘炳超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

(二)参考书目

1.《德育原理》,刘济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2012年。

2.《学校德育原理》,戚万学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

3.《德育原理》,檀传宝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

(三)在线资源

慕课,德育原理(河南大学).

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henu-351001

(四)学术期刊

1.中小学德育

2.班主任

、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德育概念、德育理论、德育原则、德育方法,使学生能够合理地分析判断道德现象,培养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形成积极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课程的任务是研究德育的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历史,掌握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探索和揭示德育规律,建立科学的德育理论体系,指导小学德育工作实践。同时,使学生通过学习和研究,了解德育的基本知识,掌握德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寻求观察德育问题的多种视角,构建分析问题的理性框架,探索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道德判断的能力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

课程目标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对德育理论与实践有总体的认识。【毕业要求1 师德规范 1.2】

课程目标2:牢固掌握德育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现代西方德育理论的主要流派及我国道德教育实践中的主要经验教训,了解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的前沿动态。【毕业要求3 学科素养3.2

课程目标3: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能利用德育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当前我国道德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为从事道德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毕业要求4 教育能力4.2

课程目标4养成热爱小学德育工作的情感态度,树立承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责任感。【毕业要求5 班级指导5.1

课程目标5:自觉提高自身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完善个人品德修养,为今后在工作中“以德育德”做好准备。【毕业要求6 综合育人6.1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

五、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六、教学安排

第一 德育概述

【教学目标】

掌握道德和学校德育的含义,了解德育的本质、价值以及大德育观和小德育观。熟悉认识我国学校德育的历史发展脉络,了解我国学校德育的现状与挑战。

【重点、难点】

1.重点:学校德育的含义、我国学校德育的历史发展脉络

2.难点:德育的本质、价值以及大德育观和小德育观

【课程内容】

1.关于德育相关概念的介绍,本章从对“道德”概念的讨论出发,提出道德的一般含义,并在此基础上引申出德育的概念,进而探讨了“大德育”与“小德育”的概念内涵之别。同时,本章还介绍了德育本质和德育价值的相关知识

2.在我国学校德育的历史发展问题上,本章回顾了古代学校德育、新中国成立初的德育、改革开放以来的学校德育,以及新时期学校德育

3.从德育地位得不到保证、德育的实效性不高、德育的环境急剧变革、现代德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德育机构和德育人才问题等五个方面归纳了我国学校德育的现状与挑战。

【教学方法】

1.通过讲授法、多媒体课件辅助的方式,阐明道德和学校德育的含义、大德育观和小德育观,介绍我国学校德育的历史发展脉络,我国学校德育的现状与挑战;

2.通过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深入探讨、分析德育本质、德育价值。

【复习思考】

1.学校德育的含义是什么?

2.比较不同的德育本质论观点。

3.分析我国学校德育的发展阶段。

4.立德树人的内涵是什么?

第二 德育功能

【教学目标】

掌握德育功能的含义、德育功能与德育价值的区别与联系、德育功能的类型。重点理解德育个体性功能德育社会性功能德育教育性功能各自的内涵。认识德育功能的有效实现。

【重点、难点】

1.重点:德育功能的含义、德育个体性功能德育社会性功能德育教育性功能

2.难点:德育功能与德育价值的区别与联系、德育功能的类型

【课程内容】

1.在德育功能概述部分,分别讨论了德育功能的含义,德育功能与德育价值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学习德育功能有何意义等问题

2.德育功能的不同类型是本章的重点部分,着重从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和德育的教育性功能三个类型的德育功能,介绍了不同类型德育功能的具体涵义

3.关德育功能视角下的学校德育实践,讨论了不同类型德育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有效实现德育功能

【教学方法】

1.运用讲授法,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向学生阐明德育功能的含义、德育功能与德育价值的区别与联系、德育功能的类型;

2.运用小组讨论法,联系社会和教育的现实情况,组织学生对德育个体性功能德育社会性功能德育教育性功能进行深入剖析;

3.为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运用教材提供的有关资料,运用阅读指导法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学习如何有效实现德育功能。

【复习思考】

1.德育功能的含义是什么?

2.怎样理解特殊形态的德育功能?

3.德育的品德发展、智慧发展功能和个体享用功能的内涵是什么?

4.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有哪些?

5.怎样理解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6.不同类型德育功能是怎样的关系?

第三 德育目的

【教学目标】

掌握德育目的的含义与特征、德育目的的功能。理解不同的德育目的论,以及确定德育目的的依据。认识我国的德育目的。理解德育目标的含义与性质,以及我国德育目标的层次。

【重点、难点】

1.重点:德育目的的含义与特征、确定德育目的的依据、我国的德育目的、德育目标的含义与性质

2.难点:不同的德育目的论、我国德育目标的层次

【课程内容】

1.在德育目的部分,本章从德育目的的含义、特征、功能等介绍了德育目的这一概念,又比较了四种主要的德育目的论

2.本章还对一个国家或社会确立德育目的的依据进行了讨论,最后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我国德育目的的发展与演变

3.在德育目标部分,本章主要介绍了德育目标的含义和性质,分析了德育目标和德育目的的区别,并介绍了我国德育目标在学校层次、课程层次和活动层次上的三种形态。

【教学方法】

1.通过讲授法,向学生讲解德育目的的含义与特征、德育目的的功能,以及德育目标的含义与性质,我国德育目标的层次;

2.通过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对不同的德育目的论,以及确定德育目的的依据进行谈论、辨析。

【复习思考】

1.德育目的和德育目标的含义是什么?二者有何区别与联系?

2.德育目的有何功能?

3.一个国家或社会确立德育目的有哪些依据?

4.我国当前的德育目的是什么?

5.德育目标和德育目的在性质上存在哪些差异?

第四 小学德育主体

【教学目标】

理解小学教师是德育主体的具体体现。掌握小学教师的德育地位、小学教师的德育角色、小学教师的德育素养。认识并理解小学生是道德学习主体的内涵。掌握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的构成和内涵。掌握学生的品德发展规律。了解小学德育师生关系及其特征和构建策略。

【重点、难点】

1.重点:小学教师的德育地位、德育角色、德育素养、儿童道德发展理论

学生的品德发展规律

2.难点:小学生是道德学习主体的内涵、儿童道德发展理论

【课程内容】

1.在介绍作为德育主体的小学教师部分,从论述小学教师是德育主体出发,进一步讨论了小学教师的德育地位、德育角色以及德育素养三个问题

2.在介绍作为德育主体的小学生部分,分别讨论了小学生是道德学习的主体,有关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以及学生的品德发展一般规律

3.本章介绍了小学德育中的师生关系问题,分别讨论了小学德育师生关系的内涵,良好的小学德育师生关系的特征,以及构建理想的小学德育师生关系的策略

【教学方法】

1.运用讲授法,向学生阐明小学教师的德育地位、小学教师的德育素养,小学德育师生关系及其特征和构建策略;向学生解释小学教师是德育主体的具体体现,以及小学生是道德学习主体的内涵;

2.运用小组讨论法,针对多个不同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理论基本观点和内涵;

3.通过案例教学法,让学生理解小学教师的德育角色。

【复习思考】

1.小学教师作为德育主体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2.关于小学教师的德育地位论有哪些?

3.小学教师扮演哪些德育角色?

4.小学教师应具备哪些德育素养?

5.怎样理解小学生是道德学习的主体?

6.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人格发展理论和观察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各是什么?

7.学生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8.良好的小学德育师生关系有何特征?

第五 小学德育课程与教学

【教学目标】

掌握小学德育课程的含义、类型,以及小学德育内容的基本构成及决定因素。理解小学德育教学含义、工作计划、形式与途径。

【重点、难点】

1.重点:小学德育课程的含义和类型、小学德育内容的基本构成及决定因素,小学德育教学含义、工作计划、形式与途径

2.难点:小学德育内容的基本构成及决定因素

【课程内容】

1.介绍小学德育课程的含义、类型,帮助学生掌握小学德育的课程

2.在介绍小学德育内容的构成上,解释小学德育的内容构成与学生身心发展、时代社会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等之间的关系,课程标准内容的选择、目标的设置

3.从介绍小学德育教学含义、工作计划、形式与途径等方面,阐明德育教学的实施。

【教学方法】

1.运用讲授法,讲解小学德育课程的含义、类型,帮助学生掌握小学德育的课程,理解小学德育教学含义、工作计划、形式与途径;

2.采用案例教学法,介绍具体的德育课程和德育教学实践案例;

3.采用实践锻炼法,组织学生设计一个德育教学教案。

【复习思考】

1.德育课程的基本含义。

2.德育课程的基本类型。

3.我国小学德育内容的基本构成。

4.德育教学的基本含义。

5.小学德育教学的基本形式与途径。

第六 小学德育原则与方法

【教学目标】

掌握小学德育的原则、掌握常见小学德育方法。学会综合运用小学德育基本原则开展德育工作。学会综合运用小学德育方法分析与解决常见小学德育问题。

【重点、难点】

1.重点:小学德育的原则、常见小学德育方法

2.难点:综合运用小学德育基本原则开展德育工作、综合运用小学德育方法分析与解决常见小学德育问题

【课程内容】

1.介绍小学德育原则,对小学德育原则的内涵界定,是根据一定的小学德育目的和对于小学德育过程的规律性认识,人们制定出来以指导小学德育教育教学实际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德育过程中一些基本矛盾和关系的基本准则。学生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渐进性原则、问题导向性原则是常见的小学德育原则

2.介绍小学德育方法,小学德育方法是指为达到一定小学德育目的,实现小学德育内容,运用小学德育手段而进行的,由小学德育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合的,师生互动作用的活动。根据德育方法抽象程度,可将小学德育方法分为两个基本层面,一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小学德育方法;二是具体方法意义(操作意义)上的小学德育方法;按照所要完成的德育目标分类, 具体可以分为思维训练法;情感陶冶法;理想激励法;行为训练法;修养指导法;按照学校德育实施主体进行划分,具体德育方法可以包括两类,自我教育的方法与教师指导教育的方法;按照多度性或综合性的分类方法,分为以语言说理形式为主、形象感染形式为主、实际训练形式为主、品德评价形式为主和指导学生品德养成形式为主进行德育的五类方法

3.在关注小学德育方法分类的基础之上,结合具体小学教学实际,从德育活动实施的主体出发,并结合德育手段(语言、榜样、情境、环境、体验、评价等)的不同,具体将常见的小学德育方法划分为三大类,即教师指导教育的方法(具体可以包括说服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实践锻炼法、品德评价教育法等)、学生集体教育的方法(具体常见的方法包括讨论法、公正团体法等)、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自我修养指导法)

【教学方法】

1.运用讲授法,分别讲解不同的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的含义;

2.运用小组讨论法,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深入讨论德育原则的内涵;

3.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多个德育案例,介绍德育原则与方法的实际用处。

【复习思考】

1.什么是小学德育原则?小学德育原则与德育规律有何关系?

2.举例说明在小学德育活动过程中需要具体遵循哪些基本德育原则?

3.什么是小学德育方法?常见小学德育方法有哪些?

4.请你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这句话的理解?

5.阅读下列案例,试设计改变李想“淘气”行为的方法。

李想是一个被父母抛弃的私生子,3个月大时被一位年近六旬的老人收留。李想和这位老人住在两间破败的土房里,生活极度贫困,周围几百米也没有人家。李想上课经常不太听讲,但考试总在班级前面。李想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淘气包”,特别爱作弄人;当老师激情高昂地讲课时,他却在课堂上扯女生的头发,让女生痛得尖叫起来;要上体育课了,他在上课前把篮球的气全部放掉,让同学们无法玩向往已久的篮球;班主任监考时,他讲墨水洒在班主任的白色T恤上。班主任天天当着同学的面教育他,天天放学后把他留在办公室,但半学期过了,依旧“调皮”。

第七 小学德育过程与模式

【教学目标】

掌握小学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理解小学德育模式的概念及其特点。了解常用小学德育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框架。学会综合运用各种德育模式。

【重点、难点】

1.重点:小学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小学德育模式的概念及其特点

2.难点:常用小学德育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框架、综合运用各种德育模式

【课程内容】

1.介绍小学德育过程。小学德育过程从宏观层面看主要是指小学教师(教育者)对小学生(受教育者)实施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具体来说,小学德育过程是指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小学教师主要依据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小学生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小学生心理内部矛盾活动,使其养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小学生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双向互动的教育活动过程

2.小学德育过程的本质。从本质上看,小学德育过程造就道德主体包括促使个体道德社会化和社会道德个体化两方面。小学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即德育目标与受教育者的矛盾,它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小学德育过程具有整体性、双向性以及生成性基本特性。在小学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发展需要遵循知、行、意、行培养发展过程,强调自我建构以及内生作用、在教育性活动与交往中形成与发展

3.介绍小学德育模式。德育模式是综合运用各种德育方式、手段、策略、实现德育理论向德育实践转化的中间环节,它既是一种简约化、范型化了的,并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典型性的德育实践范式,又是一定德育理念的操作化、物质化形态。在当前小学德育常见模式包括: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体谅关怀模式、集体教育模式和社会行动模式。

【教学方法】

1.运用讲授法,讲解小学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学德育模式的概念及其特点,以及常用小学德育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框架;

2.采用小组讨论法,深入分析综合运用各种德育模式。

【复习思考】

1.什么小学德育过程?它的基本特性有哪些?

2.什么是德育模式,常见的德育模式有哪些?

3.一位家长在星期一发现儿子上学时磨磨蹭蹭,遂追问是怎么回事,孩子犹豫了半天才道出实情。原来在上个星期二早上,班主任老师召开全班同学会议,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3名“坏学生”,因有两名同学在最近违反了学校纪律,无可争议地成了“坏学生”;而经过一番评选,第三顶“坏学生”的帽子便落在儿子头上。这个9岁的小男孩,居然被同学选出了18条“罪状”。当天下午年级组长召集评选出来的“坏学生”开会,对这三个孩子进行批评和警告,要求他们写一份检查,将自己干的坏事都写出来,让家长签字,星期一交到年级组长手中。 该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没有表示什么,签了字便打发孩子去上学。随后,她打通班主任的电话,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说:“你的孩子是班上最坏的孩子,这是同学们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来的。”当她质疑这种方法挫伤脑筋孩子的自尊心时,老师却回答:“自尊心是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给的”,并说他们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其目的也是为了孩子好。 自从这个9岁的孩子被评选为“坏学生”后,情绪一直非常低落,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逃学。

问题:请用相关的德育教育原则对该班主任的做法进行批判。

第八 小学德育环境

【教学目标】

全面认识小学德育的学校环境的含义、特点和重要性,以及建设要求。充分认识小学德育的家庭和社区环境的含义,以及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影响和建设要求。了解小学德育的社会环境。

【重点、难点】

1.重点:小学德育的学校环境、小学德育的家庭和社区环境

2.难点:小学德育的社会环境

【课程内容】

1.介绍德育环境的重要性。德育环境直接影响着小学德育的效果和小学生的道德素质。随着德育科学性、实效性以及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视, 德育环境的意义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德育环境是每个德育对象个体品德建构的重要因素和必要前提。因此, 认真分析并明确德育环境各要素的含义、作用及要求, 对于充分发挥和有效利用德育环境的积极因素, 改善人们良好品德的养成条件, 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加强德育环境建设, 增强德育科学性、实效性的具体内容

2.介绍小学德育的学校环境的含义、构成,以及建设要求,德育的学校环境即学校内部与德育及德育活动相关的一切软硬件条件或因素学校环境包括很多方面和内容, 如校园的建设与规划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学风教风校风和工作作风学校整体发展思路学校科技环境与氛围校园文化环境与氛围校园舆论环境与氛围大学的办学精神与理念师生员工的综合素质及人际关系校园文化建设等

3.介绍小学德育的家庭和社区环境的含义、作用,以及建设要求。家庭环境是指家庭内部良好的亲情关系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亲的文化价值理念育人方式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关系等;

4.介绍小学德育的社会环境的含义、作用,以及建设要求。社会环境是国际国内存在的对学校德育活动及学生思想品德产生影响的宏观德育环境系统,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环境。

教学方法

1.通过讲授法,讲解小学德育的学校环境的含义、特点和重要性以及建设要求,讲解小学德育的家庭和社区环境的含义,以及小学德育的社会环境的含义;

2.通过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深入讨论家庭和社区环境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影响和建设要求。

【复习思考】

1.德育学校环境是什么?

2.德育学校环境有哪些方面构成要素?

3.德育家庭与社区环境是什么?

4.德育社会环境包括哪些方面因素?

七、课程考核内容及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及占比(%)

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1

1.理解德育的价值和意义(2.5%)

2.理解德育学习的知识体系(2.5%)

3.德育理论与实践发展历史的理解(5%)

 

课堂表现(5%)

期末考试(5%)

 

课程目标2

1.理解德育理论的基本概念(10%)

2.掌握现代西方德育理论的主要流派(10%)

3.了解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的前沿动态(5%)

课后作业(10%)

期末考试(15%)

课程目标3

1.理解德育教学理论和方法(25%)

2.运用德育理论,合理分析判断道德现象(10%)

课堂表现(5%)

小组讨论(10%)

期末考试(20%)

课程目标4

1.熟知小学德育教学原则和模式(20%)

2.能够基于小学德育学习,热爱小学德育工作(5%)

课后作业(5%)

期末考试(20%)

课程目标5

1.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教师职业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2.5%)

2.体现“以德育德”课程育人价值(2.5%)

课后作业(5%)

、课程评价

(一)评定方式

1.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方式分为过程性考核(平时考核)和结果性考核(期末考核)。其中,平时考核内容包括课堂学习积极性(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课后作业等多种方式;期末考核采取卷面考试方式。

2.总成绩评定

总成绩=过程性考核(平时考核)成绩×40%+结果性考核(期末考核)成绩×60%

3.过程性考核(平时考核)方式及比例:

1)课堂表现(25%):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考勤、认真听讲情况、积极回应情况、主动思考情况等对学生进行评价。

2)小组讨论(25%):通过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准备、参与、发言等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

3)课后作业(50%):通过学生在平时作业中的态度、完成度、完整性、思维深度等对学生进行评价。

4.结果性考核(期末考核)成绩评定

1)考核范围:题目原则上覆盖教学大纲90%以上内容,各章节所占分值与其学时占总学时比例相当。

2)考核方式:闭卷笔试。

3)考核要求:要求掌握有关小学德育的基本概念,学生品德发展规律,理解有关德育课程与德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掌握学校德育原则与方法、德育模式等,学会运用以上理论知识分析、解决有关小学德育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1.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依据

  2. 课堂表现评价标准(合格标准为目标达成度)

课程目标

评价标准

优秀

0.90-1.00

良好

0.80-0.89

中等

0.70-0.79

及格

0.60-0.69

不及格

0-0.59

课程目标1

【毕业要求1 师德规范1.2】

1.课堂考勤全勤。

2.听课认真,认真做笔记,笔记中能反映自己的理解,上课积极沟通,课堂表现活跃,学习过程中能够建立正确的德育观。

3.热爱德育教学工作。

1.课堂考勤全勤。

2.听课认真,能基本认真的做笔记,能举手发言,对德育理论与实践表现出正确的观点。

3.喜欢从事德育教学工作。

1.无故缺课1/5之内。

2.听课基本集中,有笔记,很少举手发言,有时能反映出一些关于对德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正确观点。

3.愿意从事德育教学工作。

1.无故缺课1/5。

2.基本能听课,无错误观点。

3.能从事德育教学工作。

1.无故缺课1/5以上。

2.听课态度不佳甚至出现影响课堂的行为,在对德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上态度模糊或不正确。

3.不能从事德育教学工作。

课程目标3

【毕业要求4 教育能力4.2】

1.能深刻理解课程理论知识,全部能熟练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关于小学德育现象的问题,学以致用的程度很高。

2.完全能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回答关于设计小学德育工作和德育活动方案,发表有思考、有创新的见解。

1.能基本理解课程理论知识,经常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关于小学德育现象的问题,经常可以做到学以致用。

2.经常能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回答关于设计小学德育工作和德育活动方案,有时能发表有思考、有创新的见解。

1.能基本理解课程理论知识,偶尔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关于小学德育现象的问题,偶尔学以致用。

2.基本能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回答关于设计小学德育工作和德育活动方案,偶尔能发表有思考、有创新的见解。

1.有时理解课程理论知识,但是不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关于小学德育现象的问题。

2.有时能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回答关于设计小学德育工作和德育活动方案,但不能发表有思考、有创新的见解。

1.不能理解课程理论知识,也不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关于小学德育现象的问题。

2.不能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回答关于设计小学德育工作和德育活动方案,思路狭窄。

2.小组讨论评价标准(合格标准为目标达成度)

课程目标

评价标准

优秀

0.90-1.00

良好

0.80-0.89

中等

0.70-0.79

及格

0.60-0.69

不及格

0-0.59

课程目标3

【毕业要求4 教育能力4.2

1.资料查阅内容涉及80%以上的知识点。

2.每次都参加小组讨论,并代表小组做较好的汇报。

3.独立思考,能运用80%以上的知识点解决当前我国道德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4.思维清晰,口齿清楚,能够清晰表达个人观点

1.资料查阅内容涉及70%以上的知识点。

2.每次都参加小组讨论,成为小组讨论中的主要组员。

3.能运用70%以上的知识点解决当前我国道德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4.能够表达个人观点,但缺乏表达技巧。

1.资料查阅内容涉及60%以上的知识点。

2.参加2/3以上小组讨论中,在小组中能表达一些自己的想法,观点基本正确。

3.能运用60%以上的知识点解决当前我国道德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4.基本能够表达个人观点,但缺乏条理性。

1.资料查阅内容涉及50%以上的知识点。

2.参加1/3以上小组讨论,有时会有一些支持小组讨论的行为。

3.能运用50%以上的知识点解决当前我国道德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4.无错误的态度或观点。

1.资料查阅内容涉及50%以下的知识点。

2.参加1/3以下小组讨论,与小组组员基本无互动。

3.能运用50%以下的知识点解决当前我国道德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4.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观点错误。

3.课后作业评价标准(合格标准为目标达成度)

课程目标

评价标准

优秀

0.90-1.00

良好

0.80-0.89

中等

0.70-0.79

及格

0.60-0.69

不及格

0-0.59

课程目标2

【毕业要求3 学科素养 3.2

1.提前完成作业并提交。

2.作业整洁,字迹端正,陈述清晰

3.作业中90%以上的概念清晰。

4.作业中能结合实际进行一些主动的、创造性的思考。

1.按时完成作业并提交。

2.作业整洁、字迹端正,陈述较清晰。

3.作业中80%以上的概念清晰。

4.观点有理有据。

1.按时完成作业。

2.作业较整洁、端正,陈述基本清楚。

3.作业中70%以上的概念清晰。

4.观点正确。

1.延时完成作业。

2.作业中60%以上的概念清晰。

3.观点基本正确。

1.补交作业。

2.作业中50%以下的概念清晰。

3.观点错误。

课程目标4

【毕业要求5 班级指导5.1】

1.提前完成作业并提交。

2.作业整洁,字迹端正,陈述清晰

3.作业中90%以上的概念清晰。

4.作业中能结合实际进行一些主动的、创造性的思考。

1.按时完成作业并提交。

2.作业整洁、字迹端正,陈述较清晰。

3.作业中80%以上的概念清晰。

4.观点有理有据。

1.按时完成作业。

2.作业较整洁、端正,陈述基本清楚。

3.作业中70%以上的概念清晰。

4.观点正确。

1.延时完成作业。

2.作业中60%以上的概念清晰。

3.观点基本正确。

 

1.补交作业。

2.作业中50%以下的概念清晰。

3.观点错误。

课程目标5

【毕业要求6 综合育人 6.1】

1.资料查阅内容涉及80%以上的知识点。

2.每次都参加小组讨论,并代表小组做较好的汇报。

3.独立思考,能运用80%以上的知识点解决当前我国道德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4.思维清晰,口齿清楚,能够清晰表达个人观点

1.资料查阅内容涉及70%以上的知识点。

2.每次都参加小组讨论,成为小组讨论中的主要组员。

3.能运用70%以上的知识点解决当前我国道德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4.能够表达个人观点,但缺乏表达技巧。

1.资料查阅内容涉及60%以上的知识点。

2.参加2/3以上小组讨论中,在小组中能表达一些自己的想法,观点基本正确。

3.能运用60%以上的知识点解决当前我国道德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4.基本能够表达个人观点,但缺乏条理性。

1.资料查阅内容涉及50%以上的知识点。

2.参加1/3以上小组讨论,有时会有一些支持小组讨论的行为。

3.能运用50%以上的知识点解决当前我国道德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4.无错误的态度或观点。

1.资料查阅内容涉及50%以下的知识点。

2.参加1/3以下小组讨论,与小组组员基本无互动。

3.能运用50%以下的知识点解决当前我国道德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4.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观点错误。

 

4.期末考试评价标准(合格标准为目标达成度)

课程目标

评价标准

优秀

0.90-1.00

良好

0.80-0.89

中等

0.70-0.79

及格

0.60-0.69

不及格

0-0.59

课程目标2

【毕业要求6 学科素养 3.1】

1.掌握学校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历史发展和最新动态,丰富对德育的认识。

2.知识掌握全面,对德育的本质、价值以及大德育观和小德育观有正确的认识,能够用这些知识解释常见的德育现象,能结合实际针对小学德育发展提出一些可行性策略,开放题回答中能表达一些自己的思考。

 

1.了解学校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历史发展和最新动态,全面认识德育的发展。

2.知识掌握较全面,对德育的本质、价值以及大德育观和小德育观有较好的认识,基本能够用这些知识解释常见的德育现象,能初步提出一些促进小学德育发展的策略。

1.对学校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历史发展和最新动态基本了解。

2.掌握了一些基本知识,对德育的本质、价值以及大德育观和小德育观有基本的认识,能够解释一些常见的德育现象。

1.对学校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历史发展或最新动态有一定了解。

2.知道一些基本知识,对德育的本质、价值以及大德育观和小德育观无错误观点,在策略提出、现象解释等方面更多是常识性的解释,很少体现知识点,但没有基本观点上的错误。

1.对学校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历史发展或最新动态没有了解。

2.对德育的本质、价值以及大德育观和小德育观缺乏认识,对知识点的掌握疏漏较多。

课程目标3

【毕业要求5 班级指导5.1】

知识掌握全面,根据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对学生的品德发展一般规律以及常见问题掌握牢固。

能够针对小学生发展特点提出适当的培养策略和方法,综合运用小学德育基本原则开展德育工作、综合运用小学德育方法分析与解决常见小学德育问题。

知识掌握较全面,根据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对学生的品德发展一般规律以及常见问题基本掌握。

能够针对小学生发展特点提出适当的培养策略和方法,运用小学德育基本原则开展德育工作、运用小学德育方法分析与解决常见小学德育问题。

掌握一些基本知识,根据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对学生的品德发展一般规律以及常见问题了解一些。

了解一些促进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培养策略和方法,运用一些小学德育基本原则开展德育工作、运用一些小学德育方法分析与解决常见小学德育问题。

知道一些基本知识,根据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对学生的品德发展一般规律以及常见问题无错误观点。

在策略提出、现象解释等方面更多是常识性的解释,很少体现知识点,但没有基本观点上的错误。

对学生的品德发展一般规律以及常见问题缺乏认识。

对知识点的掌握疏漏较多。

课程目标4

【毕业要求6 综合育人 6.1】

 

知识掌握全面,对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体谅关怀模式、集体教育模式和社会行动模式在小学德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有明确的认识。

能综合运用各种德育方式、手段、策略、实现德育理论向德育实践转化提出一些可行的策略和措施,开放题中能表达一些自己的思考。

知识掌握较全面,对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体谅关怀模式、集体教育模式和社会行动模式在小学德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有较好的认识。

能综合运用各种德育方式、手段、策略、实现德育理论向德育实践转化提出一些基本的方法和途径。

掌握了一些基本知识,对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体谅关怀模式、集体教育模式和社会行动模式在小学德育过程中的重要性有基本的认识。

知道一些德育方式、手段、策略、实现德育理论向德育实践转化的基本方法。

知道一些基本知识,对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体谅关怀模式、集体教育模式和社会行动模式在小学德育过程中的重要性无错误观点。

在策略提出、现象解释等方面更多是常识性的解释,很少体现知识点,但没有基本观点上的错误。

1.对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体谅关怀模式、集体教育模式和社会行动模式在小学德育过程中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2.对知识点的掌握疏漏较多。

、其它说明

1.制定依据:依据2021版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制定。

2.执行对象:从2021级学生开始执行。

3.系(部、教研室):教育学

4.制(修)订:教育科学学院学院

5.执笔人:潘炳超副教授    参与人:高媛(副教授)、康米讲师)、赵茜凡助教

6.审订人:教育科学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

2021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