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版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学子婴孩
2012年05月14日 11:17 点击: /次

    读了陈建翔博士的关于向孩子学习的文章,觉得很受启发,拿来与参加培训的幼儿园老师们一起分享,希望我们都拥有如此的儿童观,成为真正懂得欣赏儿童的教育者。

人是一种充满矛盾的动物。当他年幼的时候,无忧无虑,天真快乐,可惜他对此全然无知;当他能够思考和体会的时候,他的生活却堆满了搬不动的忧虑和烦恼。如果成人能够过一种孩子般稚真淳朴的生活,该是多么美妙呀!上帝是公平的,它不会把快乐无条件地倾倒向某一部分人。然而,生活中的遗憾确也有一种补偿的办法,那就是通过养育子女,与孩子朝夕相处,息息相通,重过一回童年生活。一个热爱孩子也热爱生命的人,在护理和教育孩子的时候,在和孩子尽情玩耍的时候,他会从孩子身上唤起久已湮灭的童心,忘掉自己的年龄,使自己变得年轻和质朴;他会感到,自己的童年,在孩子身上“复演”了一次,这就如同用成手的眼光看着幼时的“自己”长大。   

    人类的许多矛盾悖论,都是在生活的辩证法中解脱的。那天晚上带孩子出去买东西,忘了给添件衣服。结果他着凉感冒,发烧39度多,我自疚之外,又为孩子担心。我自己是低温体质,略一发烧就感觉十分难受,因此每次患感冒总是如临大敌:我紧张地观察孩子,可是他却若无其事,除了比平时略有点蔫外,该玩还玩、该乐还乐。我真佩服儿子。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小家伙没有畏惧之心,任其自然,所以病愈也快。我想有许多成人也许同我一样,在身体染恙的同时,心理上又多了一层惧怕和忧虑,一病双害,所以更是脆弱和愚蠢。

    自从有孩子以后,我就经常观察他。我从孩子身上发现了许许多多高于成人的优点。例如,孩子做什么事情总是全力以赴、别无所顾,把所有的劲儿都使出来,从来不藏着掖着。做完了呢?完了就完了,放下就忘了,不像成人那样翻来覆去惦记着。我觉着,这种“拿得起放得下”的做法,这种随处着意而又无处粘留的态度,真是高明得很。我把孩子的降生也看成是我的一次新生,因为我在他身上认识到“人之初”的秉性,并且似乎能想象出自己也曾经历过的那种无忧无虑、无恐无忌的童真年华。于是,一种力量、一种超脱、一种生命的自在与惬意的感觉,便在我身上产生。古人讲,“教子婴孩”,这是讲有了孩子的父母获得了一次做教育者的天赋权利。而我更说,“学子婴孩”,有了新生儿的父母天然得到了一个榜样,可以重新认识生命的本质,重新获得生命原初的力量。

    我这个想法不是故作姿态。人为万物之首,是大自然的宠儿。人类的生命构造和能力,人类生命的谐调性和适应性,集中体现了大自然大智大德的机巧和生生不息的品性。但是,作为现代社会的个体成员,在经历了多年片面的教育影响,经受了种种社会挫折、遭遇、压抑和磨难之后,人们的天然禀赋与和谐个性,已经难以再现。人类的钟灵毓秀,倒是更多地体现在未受“文化”侵蚀的初生儿身上。他们的一举一动、一哭一颦,完全都由自然的机枢所触发,完全随法大道。他们没有什么区分心和功利心,随心所欲、天真活泼、无所掩饰、不计得失,真实地反映出人类曾经有过并且依然向往的盎然生机。对于饱经炎凉、老于世故的成人们来说,如果他们还曾记得并留恋自己过去的蓬勃朝气,最好去观察一下孩子,向孩子学习。

家中若有新生儿,居家便可观“日出”。观察人类的“日出”,可唤醒童心,让人回复健康,回复和谐。能老老实实、恳恳切切、恭恭敬敬向孩子学习的人,才是有资格教育孩子的人,才是能使社会文化变成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优良营养的人。否则,连人类最根本的东西都遗忘了,哪能真正理解人类文化的本质,哪有权利奢谈什么教育!   

                           摘自陈健翔著《有一种美,叫教育》

                             供稿人:甄丽娜

 

【关闭】